香港为什么被Bwin必赢官网称为「文化沙漠」?这一说法最早是由谁提出的?大家怎么理解?

  Bwin必赢     |      2024-04-11 03:41

  好像被叫成文化沙漠的地方也很多。但无非都在祖国南部——香港啊,广州啊,深圳啊⋯⋯就从来没听说过谁管北京叫文化沙漠的,也没听过谁管上海或者乌鲁木齐叫文化沙漠。

  显然人们倾向于觉得南蛮之地,说鸟语,且串出浓浓资本主义味儿的地方才配得上“文化沙漠”这一称号。比起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过以或者被小平划了一个圈之后才“先富起来”的广州和深圳,“文化沙漠”中最正宗的当属正正经经沦为过上百年资本主义殖民地香港了。

  说香港没文化么?也是啊,这是一个会把《zookeeper》翻译成《精装群兽追女仔》的地方啊,是一个发行量最大报纸在黑社会背景的《东方日报》以及一个广告多过新闻的免费报纸《头条日报》中角逐的地方啊。说香港没文化么?但也不是啊。论文盲率,论教育程度,论文化设施,哪哪样也没有落在后边啊;2011年世界大学排名港大、港中文及科大学分别位居22、37及40位,全歼位列46的北大和47的清华了。除非是比普通话,别的还有什么好比呢。

  “文化沙漠”这个词(怀着既然它存在就尝试去理解它的心情)不免是针对香港是一个彻底的商业社会,消费社会这点而言的。

  香港是世界上经济自由度最高的地区,没有之一。加拿大费沙学会(Fraser Institute)公布的“世界经济自由2011年报告”,香港在全球经济自由度排名首位。同样,香港是世界上最强调经济价值的城市,很可能也没有之一。这里不是不重视文化,只是更重视物质罢了。香港人可以不知道三皇五帝,但不可以不懂得炒股、炒楼、熟知李嘉诚的发家史和豪门恩怨的最新八卦 。

  如果有个专门给中国人用的词叫崇洋的话,香港当然算是首当其冲地“崇洋”。崇洋就自然要“照办煮碗”(依葫芦画瓢),洋人有的,我也要有。把伦敦,纽约学了个大概模子。莫圆庄在《明报周刊》里说香港多的是小美国人和小英国人;林燕妮说香港人老是忙着对外国人显示自己到过多少外国国家,懂得多少洋东西。 于是香港能和伦敦,巴黎一样并列为世界著名摩登大都会,却似乎也只限于摩登而已。

  香港也是世界人均广告接收量最多的地区,加上昨天刚出的苹果爽报,香港的免费报纸足有六份。大概如果不是香港人民对消费主义的接受,香港不可能成为一个有6份免费报纸同时存在的地方。对于香港人来说,广告就像新闻一样是需要也想要阅读的内容。能够做广告的地方都已经做了广告,据说几年前政府还差点打算要在香港的隧道内设置广告位置,最终被议员以“如果放一些美女图片在那里,也许会引起车祸”的理由否决掉了。

  香港的这种消费主义气质即使在其文化人的身上也一概明显地体现出来。香港那四位久负盛名的大才子:金庸,倪匡,黄霑,蔡澜。一个“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长居华人作家首富;一个众体皆备,日进万言,速度之快,稿酬迭来,世界第一;一个是黄金填词人,作品脍炙人口,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代表;最后这个食色性也,卖酱售茶,至今逍遥在美食美女间。他们极深的古典文化造诣,和他们非常市场化的文风,在香港这片奇葩的土地上奇怪地融合得天衣无缝。

  其实这个问题,很多香港作家的文章都可以回答你。香港文化人都很有一种盛世已过的危机感,都经常很不吝啬地批评香港文化,不过他们的批评文章也都正像他们批评的文化一样,有一种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的香港风格,悖悖论论的。

  林奕华说香港人喜欢投机,就像香港人喜欢韦小宝。“精于卖乖,抛浪头,不学无术,走精面(投机取巧),执生(伺机行事)⋯⋯如果不是有着这类人的高速繁殖,香港不可能在短短二十年间创造如此骄人的经济成就,以及如骨牌效益的‘文化下陷’。”

  “香港是百分百现实的。现实的意思,是不作无谓的行动与妄想。在香港人的字典里,数艺术是最无谓的。因此,连娱乐所保函的艺术成分,也必须被硬生生地分拆剔除。唯有这样,香港人才会觉得在娱乐上花的钱用得其所:金有纯金,娱乐当然也是越纯越好。”

  PS:关于这个说法最早是谁提出的,目前所知最早的确凿记载是:1927年2月27号,鲁迅第二次来港,应大公报邀请进行两场演讲,当时英国人发动多种方式阻挠,结果到场却有五六百人之多,很多人站着听完,席上一群年轻的香港写作者向鲁迅提问:“香港是文化沙漠吗?”鲁迅当时的回覆是:“不可以这样说,这样说太颓唐了,就算它是沙漠也不是不能改变的。”

  1. 摘自wiki: 通常文化包括文字、语言、地域、音乐、文学、绘画、凋塑、戏剧、电影等。大致上可以用一个民族的生活形式来指称它的文化

  2. 「文化沙漠」的含义:笼统而言,是指大气候不适合文化生存, 也有碍艺术想像的发展, 搞得文化没办法生存。

  3. 如果说文化沙漠是大陆人精英文人说的, 比如说是王朔, 这个命题成立, 前提是王朔式的文化, 因为香港的大气候不适合王朔的生活方式;

  4. 然而, 即使就香港本地人而言, 其本地文化生活也是非常两极化的: 一方面, 香港的文化艺术品味很高,艺术收藏之精美在华人世界无与伦比, 但这个圈子非常小, 所以相对低调, 不为以追逐商业利益为主的本地主流媒体报道。

  5. 另一方面, 在香港这样一个极端的商业社会里, 大多数老百姓终日忙忙碌碌,无暇提高文化艺术欣赏的层次, 唯有让五官四肢沉溺在所谓「文娱」(文化在香港本地的同义词)的麻醉之中, 而这个圈子非常大, 同时大量本地主流媒体刻意迎合这种[文娱]追求。

  6. 结论: 由于多数非香港人观察到的香港「文娱」活动, 没有体现出心灵休闲的空间,没有「阳春白雪」的风雅, 所以, 在文化等于高雅的潜意识下, 多数香港人享受的[文娱]生活, 自然被外部标签为不高雅, 由此, (高雅)文化在香港没有市场的概念自然形成, 从而导致很多大陆人认同香港是文化沙漠这一说法.

  曾经在端传媒看过几篇关于香港Hidden Agenda Live House要被关闭的文章,其中说到香港被说是文化沙漠不是因为香港真的没有其文化,而是文化很多元,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框架可以容纳起那么多的文化。(现在我找不回来那篇文章了,伤心。)

  从小在香港长大的印度人,泰国人,越南人,非洲人等等,虽然他们自称是香港人,但当他们长大以后拾起自己的文化时,他们构建起的不单是香港文化四个字这么简单,是更为复杂但是又和谐的新文化。如果统称为香港文化,这些细节会很容易被抹杀。

  因为香港处在金融中心,文化流动的速度相对较快,王家卫的电影就是香港后现代主义的写照啊。香港对于不同文化的吸收能力很强,大概是像沙漠一样流动得很快吧:)

  想當然的說法而已。如果你是住在香港的文藝青年,在 2013 年 3 月到 5 月的這段時間裏有以下活動可參加:

  這些都是確定的活動,通常除非藝術家本人生病或是發脾氣,不會因爲什麼「不可抗力」被取消。

  注意以上有大牌,但也有極冷門的東西。冷門到全世界 80% 的人一輩子都不會接觸到。沒有富庶、自由的社會,這些都不會有。不要因爲香港文化人北上撈金就覺得中國很有文化。

  上世紀六十年代已經出現 “香港是文化沙漠” 這句話,早期反映現實的黑白 “粵語長片” 也有出現這句話。

  當時,什麼算是文化?書法、舞蹈、舞台劇、歌唱(藝術歌曲,如女高音之類,唱意大利歌),音樂(中樂上不了枱面),繪畫,勉強加上粵劇、越劇、京劇。

  所謂正統文化,根本難以用來謀生。只有有錢子女,才會學習那些東西。那時窮,大部分人根本學不起Bwin必赢官网,讀完小學,出來工作的,都算是標準。

  当时央视为迎接香港回归做了一整天的专题节目,当时节目里有个小章节就是说的香港这个极度商业化的城市是个“文化沙漠”(当时的主持人是白岩松,如果他在知乎的话我倒挺想邀请他回答这个问题的)

  当时央视的论点是香港文化太商业化了,没有啥严肃文学的,所以就“文化沙漠”了(当时就拍了一个在香港经营所谓严肃文学的书店,看那个书店人特少,白主就开始掰货上了)

  说香港是文化沙漠吗?绝对不能这么说,除非把文化严格限制为某一个领域或攻用的,例如赤化,例如一元,那香港确实是沙漠。

  就传统文化而言,香港开埠时间确实短,上下五千年里能被史册记载的篇幅只是一页,但这不构成文化沙漠的理由。文明的时间长度可以量化,但这不能作为衡量文明价值大小的标杆。

  以建筑为例,中华文明发展了4800年,(南方区域)该有的,她都能保存下来了,甚至可以这么理解,香港为中华文明保存了200年的文化,但这200年是站在4800年的高位的。反观大陆大部分城市千城一面的现象,香港在古建筑、近代建筑的保育工作是做得最好的(当然香港人自身会对当局很多做法有意见),有价值的基本没有破坏。

  而在传统文化方面,例如拜祭黄大仙、车公诞、长洲太平清醮(已入遗)等民俗文化,每天都是如火如荼地进行,已经成为香港人的生活习惯,比起传统的清明中秋重阳等丰富多了。特别是长洲太平清醮,每年都会有小孩参加飘色巡游,年富力强的去抢包山,老的组织祭祀、扎纸,整个仪式里不会出现年龄断层,可谓全民参与。

  说说现代文化流行文化。歌影视文化就不说了,大陆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够和香港比肩,即使财大气粗的也只是在硬件上达标,软件上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由于曾是殖民地的关系,香港的西化程度很高,很多学者、知识分子都受到很好的西方教育,同时他们没有脱离华人家庭的传统教育,所以他们可谓学贯中西。他们不吝在香港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多还进入大学讲堂培育新人,保证了学府教育的良性循环。此外还有不少文化人(有机会,或者成本很低地)举办讲座展览、出书,丰富了市民接触文化的途径。而香港政府在推广文化事业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西九悬而未决就不便评论,但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展览,只是为了700万人服务,可谓让人艳羡不已。以最近的一次毕加索线件毕加索的真品到香港展出一个多月,这种机会可能一辈子只有一次。

  除了这种世界性的、主流性的文化行为,还有很多小众的、非主流的、小规模独立的文化行为。例如出名楼上铺,承载了很多文化传播的功能,让更多人有机会去在有限的空间、资金尝试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各种二次创作不会被打压,被幽一默的人也不会轻易上纲上线,可以容纳多种声音,不会让微小的声音失去机会。这个社会是多元的,任何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机会和位置(当然,钱是最霸道的)。

  香港人善于取长补短,并且把所有东西实用化娱乐化。香港的很多文学、影视作品本身是很深邃很厚重的,但作者却用一种轻松活泼的方式去表现,不会让人觉得有压力,过分深沉,所以才会让人误会香港的一切都重商、功利,都流于表面,无文化。彭浩翔是一个例子,年轻导演,作品话题性很强,商业化程度高,也够喧闹,但盯着他一路以来的作品就会发现,他一直以来都有自己的原则和坚守,不知不觉传达了很多东西,也形成了一个圈子。说他是鬼才,是因为你会猛然醒悟,这娱乐化的底下原来有如此深意的思考。

  说一下广义的文化。香港有议会文化,有文化,有社工文化,这些都是大陆所缺乏的。盯着出了多少学究多少个圣人没有意义,这种标杆式的人物很容易出现断层,横空出世之后就青黄不接了。一个地区能孕育出良性的社会制度、政策,让居民安居乐业并有余裕去从事对社会前进的思考和事务,才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

  主要说一下沙漠。沙漠是寸草不生的地方,可以理解为无论是主流文化还是小众文化都不能在这个地方生存。这样的说法未免有点绝对。香港确实是没有和历史上中原文化比肩的厚度,但我相信,把中原文化浓缩在香港,一样可以生长得很好。但最让人艳羡的是,是香港对于小众文化的包容的氛围。很多大财团会资助民间创意人士做项目,政府会预留空间给他们搞自己喜欢的事,作为父母的也不会强迫子女做商人、律师、医生,任何新鲜事务来港都可以找到受众。香港确实有一个很良性的环境去包容外来的东西,小众的东西,重庆大厦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这个事。在香港,大树能长得好,小草也不会绝迹。这还能说是沙漠吗?

  香港对于文化的重视,事无大小,都是华人圈里排前列的。“这不是多与少的问题,而是有和无的问题。”之前我和一个朋友这样评价香港与大陆的文化差异。

  最近我在看也斯先生的作品,被朋友问起,总是习惯性地加一句:“没错,香港也有文学。” 除了金庸 古龙 梁羽生、倪匡 亦舒 张小娴以外,大家可知道99年法国新小说大师阿伦罗伯·格里耶访港时专门拜访过的小说家刘以鬯、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前卫诗人蔡炎培?还有说到香港文学就绕不开的西西、也斯两位前辈,现在的董启章、黄碧云、廖伟棠……

  至于评论界,梁文道可能大家听说的多一些,其实香港还有很多“文化百足”Bwin必赢官网,林行止、陈云、陶杰、陈冠中……

  大家如果有时间可以看看下面作者和他们对香港文化有过深入探讨的作品——“从影视角度入手有早期的《号外》诸君子;搞文化批判的有《文化新潮》;从社会学角度入手的有吕大乐、吴俊雄诸位;从文艺与大众文化角度的有罗贵祥、洛枫;从教育角度的蔡宝琼;从哲学角度的文思慧;从通俗文化角度的有周华山、邵国华等;从性别角度的有《女流》电视分析有马杰伟;对流行音乐的评析有余少华、朱耀伟、张美君等。”(也斯《香港文化十论》)

  大致上说是对的,例如香港的报摊杂志,基本以娱乐八卦、政治内幕、财经马经为主,没什么营养。北岛也说:能在香港还坚持写诗的才叫诗人;意思就说,香港没人读诗,都是通俗文学。整个城市也比较市井平庸,大家都忙忙碌碌,没有北京特别北漂那种穷的叮当响但又特臭牛逼的人(又穷又牛逼,这就叫文艺吧)街头也很少见有弹唱卖艺的,只在旺角遇见过一次,还是大陆学生,周围围观很多人,想必也是少见这情形。香港以贸易立岛,这也不奇怪,往好了说是没有那些虚头八脑的,比较实在;往不好了说,就是缺少一点理想和幻想的空间。

  但是,香港在先锋艺术和传统文化方面其实也还不错。比如实验剧场和实验电影(黄秋生以前还搞过实验剧场神马的…)和钱穆留下的新亚书院和后来的香港中文大学。

  拿粤剧来说,说实话发展得是不怎么样,十年万部的新戏,大多粗制滥造,剧情甚至肉麻露骨。但有不仅大量的剧社,且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曾听过一场阮兆辉的讲座,婆婆姥姥们的癫狂状态我记忆犹新。

  剧场的话林奕华荣念曾,仁者见仁吧,我对进念不太感冒,觉得林奕华还蛮不错的。但他们在香港还是属于比较边缘的一类,因为演艺学院的势力太庞大。香港有点宗族社会的感觉,一方面论资排辈,另一方面,一堆大佬抱团之后,对后起的团体并不友善,因为城市小,不友善就可以很不友善。举个例子,林在两岸三地名气不小,但在香港25年没拿过香港舞台剧奖。

  展览除了几大展馆之外,有M+博物馆的展览。基本上是鬼佬话事,中国元素点缀。这个其实也并非一味崇洋,因为香港各界意见太多,又泛政治化,鬼佬不容易惹祸上身,就算是骂也有个语言障碍不是。

  再说说艺术行政,香港的艺术行政其实是比较高效的,票价也便宜很多展览是免费的。不过在香港做艺术行政基本就是纯行政。或许他们可以高效的订酒店、定场地、订机票,和各方衔接,但大对艺术本身没有概念。

  电影不了解,只是听闻除了杜琪峰之外,其他都北上了。记得去年某一个时段去看电影,看到上映的电影,金鸡、雏妓、十二金鸭之类的。

  设计来说,还是有一些华丽丽的名单的,比如靳埭强、刘小康。当然香港还有牛棚、JCCAC、元创坊,水准仁者见仁,但可以去看看。

  所有的文艺爱好,都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在香港,这些都不带任何作状,并且受到尊重。因为,在这里,没有人嘲笑你是文青。Bwin必赢官网Bwin必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