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in爱国爱乡爱音乐的汪秋逸

  公司新闻     |      2024-09-24 22:10

  Bwin必赢Bwin必赢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汪秋逸(19071994),出生于扬州,长期生活在镇江,担任镇江师范学校音乐教师,一直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曾任江苏音协理事,镇江市音协主席,镇江市人大代表,堪称“镇江的冼星海”。

  “七七事变”以后,汪秋逸当时在郑州任教,从《申报》上读到一首题为《我摘下一片秋叶》的短诗,深受感动和启发,将诗谱写成抗战抒情歌曲。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支歌像长了翅膀,很快从课堂传到校外,传到大江南北,对宣传和推动全国抗战热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37年9月,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贺绿汀所在的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去郑州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任教于郑州扶轮中学的汪秋逸,与他们同台宣传抗日救国。和冼星海一起教唱《救国军歌》《打回老家去》《义勇军进行曲》《救国军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歌曲。后来Bwin,汪秋逸在《人民音乐》上发表《光辉的一页》的文章,回忆这段历史,说:“在我们郑州扶中,救亡演剧队播下了抗日救亡的爱国种子,也正是在救亡歌曲的感召下,我有幸也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

  汪秋逸一生从事中学和中师的音乐教学,创作了150余首风格独特、广为传唱的歌曲。他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严肃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性。对他的创作,音乐界给予高度评价:中国音协原秘书长张非说,抗战时期汪秋逸所谱歌曲,“抒发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为民族求解放、为国家求生存的爱国热情和对于沦陷敌手的江南故乡的深切思念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留下鲜明的足迹。”中国音协原副主席李凌称赞汪秋逸“是一位抒情歌曲高手。”中国音协原主席傅庚辰说汪秋逸的音乐创作“开创了战时抒情歌曲的先河”。

  “七七”事变后,日寇对郑州狂轰滥炸,他在郑州任教的工作难以为继,随即携家带口过起了流亡生活。1938年1949年,他辗转于四川、贵州、安徽、江苏等多地的中小学校教学,再后来就长期在镇江师范任教。从19391941年,汪秋逸创作了二十余首抗战爱国歌曲,如《胜利的明天》《血海仇》《血的礼赞》《先有绿叶后有花》《马鞍山之歌》《看哪,东亚的巨人》等。一些歌曲在群众中、在抗战的大后方广为流传。

  新中国成立以后,汪秋逸仍然始终坚持音乐创作。1950年抗美援朝刚刚开始,他就谱曲《抗美援朝》(赵波隐词)Bwin。这是一首当时最早的抗美援朝歌曲,在镇江乃至江南一带广为传唱,大批青年学生在抗美援朝的热潮中高唱此曲,走进军营。

  汪秋逸的成名曲,是他在1939年作的《淡淡江南月》,发表在《新音乐》杂志上。作于毕节师范学校担任音乐教员时,时任教导主任杨友群作词。此曲乍看似风花雪月,其实是一首非常艺术化的抗日歌曲。全曲以四三节拍为主的三段体,柔中有刚,秀中见雄,可抒情独唱。歌曲开头先以五小节行板速度的前奏,造成一种宁静安详的意境,然后柔美的旋律舒展而出,缥缥缈缈,时起时伏,忽明忽暗,蕴藉秀雅。这首抗战抒情歌曲连同稍后他们在遵义创作的《夜夜梦江南》和《烟雨漫江南》合称“江南三曲”,成了他的代表作,受到音乐界广泛赞扬,一直流传全国。

  “三曲”珠联璧合,展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浓郁的抒彩,既有古诗词的底蕴,又充满时代的气息,是诗与曲的完美结合。因曲调优美,充满激情,迅速广为传唱于大后方的川、滇、黔、桂,对当时国统区的抗日歌咏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乃至至今仍在宝岛台湾常唱不衰。《金陵春梦》作者香港的唐人,也在他的作品描写女主人公在海边赏月时,吟唱《淡淡江南月》抒发心情。台湾远景唱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歌与名曲》、中国音乐学院出版的《民族战歌与抗战歌曲一百二十首》,均收有“江南三曲”,近年又被《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提纲》列入。直至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女歌唱家吕薇还曾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独唱了这首《淡淡江南月》。可见,出自汪先生之手的这首好歌,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汪秋逸的一生,一直工作在音乐教育的岗位上。仅在担任镇江师范音乐教师的那些日子里,就谱写了很多优秀的歌曲,教给即将走上社会担任教师的他的学生。为配合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他创作了歌颂祖国的《为了亲爱的祖国》、歌颂党的《太阳、春风、党》;为提高师范学生当教师的荣誉感,他创作了歌颂教师的《老师,我永远感谢你》;1949年镇江解放时英勇驾船迎接渡江的劳动模范夏阿毛深受群众敬爱,他创作了歌颂劳模的歌曲《夏阿毛》;为表达对翻身农民的支持,他创作了同情贫苦农民的《王大有》。这些歌曲首先在校园中唱响,然后很快就传到校外在社会上传唱。他的歌曲创作都紧密结合了时局的发展,适应了社会的需求,曲曲都是激励学生积极求进,鼓励群众热心报国的好教材。

  汪秋逸的爱国情怀总能不自禁地适时在行动上表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毅然送小儿子参加了抗美援朝斗争,同时写出歌曲《抗美援朝》。充满爱国情怀的人士,总会流芳于世。他的两位贵州籍学生著文回忆他,文章的标题这样写道:“开花本不为争春,暗香随风却自来。”

  汪秋逸也是一位热爱故乡、为故乡作贡献的乡贤。他的歌曲创作,离不开他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这个背景。新中国成立以后,汪秋逸一直在镇江师范工作,对镇江市的音乐事业付出了二十三年的辛勤劳动,为镇江培养了难以计数的教育战线的音乐教师,给镇江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音乐遗产。他常说:“镇江是我第二故乡”。他把在镇江创作的有些歌曲称为“大江之歌”,这些歌曲被市电台录了音。他在《我最爱唱的几首歌》一文中说:“唱起怀念生活了四十年的第二故乡,那三山一水的港城镇江的《大江之歌》Bwin,听到市电台录下我谱写的这些歌声,我激动得滴下了晶莹的泪珠。”

  汪秋逸的一生从事音乐教育,可谓桃李满天下。第四届中国音乐家协会秘书长、书记处书记张非同志、镇师毕业以后活跃在辽宁省的音乐教授谢正恭等,都是他的高足。笔者也曾从师于他,亲自领受过他的教导。上他的音乐课,都是用他自己编印的教材,他甚至亲自刻钢板印讲义发给同学。他既教唱歌,教识谱,教弹琴,还教乐队指挥,兢兢业业,诲人不倦,深受其他教师的尊敬和学生们的崇仰。

  汪秋逸经镇师范选区直接选举(当年镇江是县级),连选连任为第二、三、四、五届市人大代表。1956年,他初次当选时,全场师生掌声雷动,他饱含泪水向大家深深鞠躬,说:“我将永远是人民的儿子。”他毕生以专长奉献祖国,奉献家乡,服务人民。他的一生,是爱乡爱国的一生,献身教育和音乐事业的一生。汪老虽然已经故去三十多年,但是镇江人没有忘记他,有关方面多次举行了对他的纪念活动。